【摘要】七年级新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五大策略启迪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一是不要污染孩子,二是谨防负面投射认同,三是不夸聪明夸努力,不重物质重精神,四是父亲的及时介入,五是父母积极学习。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家长•策略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遗憾已成人们的共识。教育专家李镇西说:“一个孩子的成长,主要功劳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氛围如何、家庭教养如何、家庭观念素质如何都将决定孩子的人生。”七年级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期,也是一个转折期。我们发现,小学毕业到七年级开始,中间间隔两三个月孩子却象变了一个人,这是因为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生剧列成长与冲突,进入中学,开始一个崭新的时期,他们带着欣喜、唐突、不安,特别想树立新形象融入新生活,新集体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七年级新生家长,若能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善用恰当的策略,努力学习与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激发孩子的内省力、内驱力,这无疑是抓住了塑造孩子人格,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会让孩子更好的适应中学生活,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下面我将通过分享几个七年级新生家长处理不当给孩子带负面影响的咨询案例,总结出五个重要策略,与家长朋友们共同成长。 策略一:不要“污染”孩子 九年级前来咨询的学生小刚,不想参加中考,甚至挑衅老师,发生肢体冲突,与家长叛逆。在咨询中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小刚在郊区读完小学,小学阶段成绩优异,1—6年级都是班长,各种活动主持,深受宠受。七年级进入城区一所重点中学读书,老师让大家毛遂自荐,担任班干部,小刚写了很长很好的自荐稿,积极参与,没有想到竞选失败,非常沮丧。家长对他说:“孩子,别生气了,我们是农村的。城里那些孩子的父母,肯定给老师送礼了。以后再选班干部时,提前和我说一声,我们也表示一下。当官,不送礼怎么行,这是潜规则”。这个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尽管孩子也知道,班上优秀的同学很多,人家选上是人家有自己的优势,但父母都这样说,这 个孩子从此开始讨厌班主任老师,并且以不学这位老师教的 科目为斗争手段,成绩一 落千丈,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果家长的对话改为“我理解你的心情,或许是优秀的孩子太多,你才落选,即使有点不公平,能承受不公平的人才具有做大事的潜质。或许这是上天专门制造的一个考验你的机会。我相信你能平稳的经受这次考验。”父母对孩子言语上的这种污染,不仅让孩子产生了消极对抗情绪,还会让孩子过早的对社会公平失去信心,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污染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纯洁的心灵产生浓浓的雾霾。案例二,七年级新生女孩,突然打扮成人化,经常夜不归突,经过深度催眠,女孩说出实情,她发现爸爸抽屉里一个影碟,出于好奇,打开是黄碟,以后经常偷放父亲的黄碟,逐渐沉迷,父亲的精神垃圾污染了自己的女儿。 社会是个大染缸,孩子走向社会,肯定会接受一些污浊的东西,如果孩子在家庭接受的都是积极的教育,孩子会增强免疫力,而在家庭都受到污染,他又会走向何方? 策略二:谨防负面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行为反应模式,特别容易发生在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简单的讲,孩子会不自觉的成为父母所想的那个样子,这种关系模式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七年级新生家长尤其特别引起重视。案例,七年级新生厌学前来咨询,呈现一个情节,新生军训时妈妈来与老师沟通,当着孩子对老师说:“我女儿从小学习到是认真,但她胆小、懦弱、记忆力差,又不喜欢和别人接触,只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敢争取。感觉在别人眼中像有点傻一样,我不知道怎么办,希望老师上了中学帮她改变一下”。这位母亲明着是请老师帮助自己的孩子,实际上一味的对孩子做负面评价,言语间透露着自身扑面而来的焦虑情绪,这可能跟很多中国母亲由于自我感缺失,而将关注点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有关,而她的孩子也可能成为“投射”的角色性格。 策略三:夸努力不夸聪明,重精神鼓舞轻物质奖励。 案例,七年级新生小亮家境一般,小学成绩优秀,家长老师经常夸他聪明,学习上的点滴成绩家长都用物质鼓励,进中学后,自认为聪明学习不够努力,因科目突然增多,考试一落千丈,不想学习,提出要他读书要同意他和同学去日本旅游,家中母亲生病,经济无力负担,前来咨询。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夸孩子要夸努力,不夸聪明,被夸努力的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被夸聪明的孩子,则会不自觉的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个评价会让他们的认知出现偏差,努力了就等于向大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绝大多数孩子都受不了被夸奖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案例中,家长发现用物质奖励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同时发现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以致于最后到了无法满足的地步,这就是只要物质奖励的最终结果,个体的内部动机逐渐消减。而对孩子及时的精神鼓励,会激发孩子的持续动力和成就感。 策略四:父亲的积极介入 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教授研究发现,母亲影响孩子更多的是亲密性,如慈爱、宽容、合作等等,而父亲影响孩子更多的是独立性,如勇敢、坚强、责任等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一样不可缺失。 案例,七年级男生小松,与父亲顶嘴、对打、父子关系恶化前来咨询。原来父亲以工作忙为理由,在家庭教育中长期缺位,孩子睡了还没回来,孩子走了还没起来,家长会没有开过,孩子老师认不得,孩子说:“你从来没有管过我,凭什么打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共同的,全职妈妈也不能我替父亲,父亲在培养孩子做人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3—6岁,性别认同,接纳身份,规则教育。第二时期6—18岁,尤其是12—18岁。七年级正好处在特殊时期青春期的关口,这是人生的第二次自主期,也是童年自成年的过渡期,特别需要父亲的陪伴、引导、支持、鼓励,父亲在青春期的孩子身旁,犹如定海神针,会让孩子得到支持和力量,案例中的父亲接受持续的咨询,成长,花了许多心血和时间,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状况良好。我们还须警惕,父亲缺位的另外几种情况,父母离异,给不了孩子完整的家庭,要争取给孩子完整的父爱、母爱。父亲过逝,母亲单身,可利用亲朋中男性长辈的力量介入帮助孩子的成长。母强父弱型家庭导致了父亲被迫缺位,需要母亲做出较大调整,七年级青春期给予了孩子足够科学的父亲是我们每个家庭都需要去加倍努力的。 策略五:父母积极参与加各种学习培养,增强与青春期孩子共同成长的能力。我们可以向身边优秀的父母学习,参加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级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家长学习。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长的老师,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自己是否真正懂得孩子,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在反思、学习、陪伴的过程中,尤其利用好七年级疾风暴雨的青春初期和转折期和孩子一起成长,陪孩子为创造成功、快乐、幸福的人生奠定好最重要的基石。 |